“稻米,在漢語中,不只是一個名稱,在‘高產水稻之父’袁隆平看來,這個詞的重要含義只有一個:生命。”
這段來自美國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》的話,道出了袁隆平這一生和水稻不可分割的關系。
1981年6月6日,38年前的今天,對視水稻如生命的袁隆平來說,是一個“大日子”。
這一天,當時的國家科委、農委在北京聯合召開授獎大會,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。
多年來,有關雜交水稻的爭議不時出現,袁隆平的應對方法永遠只有一條:下田實踐。
“在田里,人的身體上半截被太陽曬著,很熱。腿在田里冷水中泡著,很涼。但我們每天都要拿著放大鏡,一壟壟、一行行、一穗穗,在成千上萬株稻穗里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,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撈針。”
2020年,袁隆平表示,“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,我覺得身體還可以,腦瓜子還沒糊,所以說我還可以繼續工作,我還可以鼓起勇氣繼續干下去,‘90后’一直搞到就是‘100后’。”
2004年《感動中國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,“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,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;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,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,淡泊名利,一介農夫,播撒智慧,收獲富足。他畢生的夢想,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。”真可惜,這么一個心懷理想,貢獻于人類的人走了。
袁老走了,已成事實,他不僅留下了“雜交水稻”,更留下了我們這個國家的精神食糧。孔子說“兵,糧,信”,袁老不僅讓我們吃飽了飯,還表率了“實踐出真知”的做事態度,更是踐行了“為人民服務”的理念。不僅是農業,還是工業、信息產業,以及各行各業都應學習袁老“下田實踐”的精神:不怕吃苦有目標,想干愿學有思考。這不僅是我們中華56個民族精神上的“水稻”,更是我們喂養下一代,下兩代以及所有后代的“教育糧食”。
什么樣的教育?
教育是一種影響,更是生存的需要。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會知道:在大草原上,獅子和野牛是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,同時也是食物鏈中的競爭關系。獅群會捕殺野牛,野牛群也會襲擊獅子,沒有哪個種群中的幼崽不是在這種關系中生存下來的。幼崽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適應這種關系才能活下來,這是自然法則給動物的教育,是現實的教育。
當然,我并不是在此推崇“叢林法則”,因為我感覺“叢林法則”這個詞多少有點“強者生存,弱者該死”的態度,是帶有極端的、自私的、狹隘的、缺乏思考的“大棒與糖”的政策。我想表達的是: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脫離世界大環境,“叢林法則”是不可取的,“喜羊羊與灰太狼”式的“偽自然關系”也是不可取的,那種“跪舔、自我矮化、下賤”的教育更是要不得。主動爭取生存的權利才是教育給后代的應有影響,我們中華文明不簡單地把這個世界歸結為捕殺與被捕殺的叢林關系,我們中華文明是精衛填海、夸父追日、后羿射日、愚公移山、大禹治水、袁老育水稻等等精神的組合與融合。
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去當是獅子或水牛,只看到食物或兇手;教育應該是智慧的,看到的是整個自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。對于這種關系進行思考和掌握,便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,這就是現實中應該有的教育。這樣的教育是啟發而不是教條,是一種有責任心的做事態度而不是機械般地執行,是一種企業家精神。
五常市洱稻農業有限公司專業專做稻花香大米,五常優質大米,企業坐落于五常市衛國鄉衛國村。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南部,屬于地球中溫帶季風氣候,其特點是夏熱冬寒多年平均氣溫為2.5度,1月平均氣溫-19度,7月平均氣溫23度,無霜期年平均148天,年平均日照時數2780小時,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。特別的地理位置,寒地黑土,有機含量高,自然水源自流灌溉,所產水稻品質突出,營養豐富,所含礦物質、微量元素等成份明顯高于其它大米,是中國大米中的珍品。洱稻稻花香的品種優良,口味香甜,堪稱米中佳品。我們企業堅持綠色有機種植標準,不摻假、不添雜,努力打造消費者放心、滿意的綠色、健康有機大米。